Friday, September 9, 2011

推動血液運行及生成‧心主身之血脈藏神

良醫 2011-08-06 12:11

李凱亮:心主血脈,血液所以能夠在脈。管裡運行全身,全靠心氣的推動,心氣強弱,影響着血的運行。(圖:光明日報)
瓜蔞可寬胸散結,臨床用於治療胸痹心痛的效果不俗。(圖:光明日報)

連翹屬清熱解毒藥,用來治療心煩等症狀有一定作用,為臨床常用藥之一。(圖:光明日報)

炙甘草性味甘平,補脾和胃, 益氣復脈。(圖:光明日報)

性味苦、微寒的丹參素來可調經、安神, 涼血散瘀。(圖:光明日報)

“生曬參”是從地裡挖出,洗淨,曬乾後入藥,具有大補元氣,益血,養心安神的功效。(圖:光明日報)

1 of 6(吉隆坡訊)心臟是全身器官當中最辛苦的臟器,每天24小時都在工作的狀態中,一旦它停止工作即表示人已喪失生命。因此,我們如何保養心臟,使它維持一定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事。就中醫臟象理論來看,“心”是五臟中的“國王”,主宰一身上下,包括精神領域的特殊功能,故有“心為君主之官”之說。中醫師表示,人能保持心血管通暢無阻是活下來的基本條件,因為心主血脈,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和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使血液得以濡養全身。而中醫扶正治本的特點用於治療慢性難治型心病得以發揮極大的優勢,改善患者的體質和病情,展延病情惡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藏神,簡而言之,心的生理功能是在心的氣、血、陰、陽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維持基本操作,否則,就會出現種種病理狀況,令人難以適從。

中醫師李凱亮說,心主血脈可從兩方面來談,一是主血液,二是主血脈。血脈是血液循環的通道,而血液的運行須依賴心臟有節律的在血管按一定方向來推動和流動,從而運行周身,維持各臟腑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中醫將這種動力稱為“心氣”。此外,血液在周身循環不息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營養給各臟腑器官組織,同時也為心理神志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因此,血液要正常運行有賴於數個條件,一是脈管必須通暢而密閉,二是血液必須充盈及三是心氣必須充沛。

血靠氣來推動

“血液所以能夠在脈管裡運行全身,全靠心氣的推動,心氣強弱,影響著血的運行。心氣壯則脈搏充盈有勁,心氣弱則脈象細軟無力,心氣失常則脈見不整,出現結、代脈等。”結脈意即脈跳緩慢而時有間歇,但間歇無一定規律,緩而無力多為血虛,緩而有力則為陰寒凝結、血瘀或痰阻。代脈則是脈搏時有間歇,但間歇有一定規律,原因是心氣衰弱、痛症或病情危殆。”

他說,心主血脈在整個血液生理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中醫認為,血液的生成來源於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並由脾臟統攝,肺臟朝聚,肝臟儲藏,再經由心“主血脈”這個功能將血液運行至全身,才能完成這個血液循環的任務。

但是,他指出,有一些因素會造成血管阻塞,而出現血液循環不好的問題,常見原因是本虛或標實。

中醫認為,血是靠氣來推動。若是本虛的情況是氣虛造成推動血液循環的力量低下,就有氣虛血瘀的問題。情況猶如大水溝太久沒有下雨,沒有足夠的水力衝撞,清水易在溝內積成濁水,形成廢料堆積(瘀血)。另一種標實情況是人的體內有病理產物如瘀血、痰飲等,如水溝裡的垃圾太多,即使有足夠的水量水力,也會使流速減慢,造成血液循環不佳,使人面對心悸、胸悶等窘境。

“另外,心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是會出現心陽不足,也會造成血液循環不暢的情況。這說的是心陽與心氣的體現,心主君火,統攝全身的陽氣,得以溫煦血脈,使血液猶如溫溫的水在流動。相反的,一旦寒邪侵入體內,傷及心陽,會形成寒凝血脈,使血流變緩從而血液循環變差。”

中醫扶正治本
改善體質和心病

中醫師李凱亮認為,現代醫學對心臟病的認識主要有器質性病變如心肌、心血管、心內膜、心瓣膜出現缺損、炎症、肥厚、堵塞等各種病變,另外,還有心臟節律性的失常如過早搏動、過速、過緩等。有許多難治的心臟病是病程漫長或因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現代療法在這類疾患往往也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而中醫扶正治本的特點卻能在這方面發揮極大的優勢,改善患者的體質和病情,展延病情惡化。

他指出,通常,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心病的治法以養血和血、活血化瘀、清心降火、化痰開竅、補益心氣及溫通心陽為主,可用丹參、人參、炙甘草、瓜蔞、薤白、梔子、連翹、桂枝等來調理。食療則可根據不同體質,吃一些黑木耳、蓮藕、南瓜或苦瓜,皆有輔助療效。

血虛證不等於貧血

中醫強調,氣與血是共存共榮的。人們可以因氣虛影響水谷精微的吸收,導致生血之源不足而出現血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血虛者也常伴有氣虛,因為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氣就無法生血行血,也就無法發揮血的機能。

中醫師李凱亮披露,中醫所說的血虛證並不相等於現代醫學所謂的貧血病,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等。所以,有的患者聽到醫師診斷自己為血虛後,到醫院驗血後發現紅細胞(RBC)和血紅蛋白(HB)處於正常水平,回頭來質疑中醫的診斷。

“其實,血虛證與貧血病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通過臨床觀察,我們可以這麼說:大多數貧血病患者的症狀都符合中醫的血虛證;而有血虛證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貧血。中醫判斷血虛是通過觀察患者有沒有面色無華、蒼白,頭暈、疲倦及唇舌色淡或脈細無力等來決定的。”

血液循行暢順
有賴五臟協調

雖然現代生活條件較過去來得優越,但伴隨而來的是源源不絕的精神壓力和不良的生活習慣,這種情況導致不少人面對血虛的問題而不自覺,進而使自己的健康狀態每況愈下。按中醫理論,一個人用神過多或熬夜休息不足,容易耗血,因為血藏神,尤其是憂思傷脾,更是暗耗心血。

中醫師李凱亮解釋,飲食營養由脾胃消化和吸收,脾臟會將其精微部份升清轉輸至人體胸中,通過心、肺的氣化作用,就變成為血。血液循行於脈管中,周流全身臟腑和所有的組織系統。在這循行過程中,脾臟還有統攝血液,不讓血液溢到脈外的職責,另外肝臟也幫忙儲藏及調節血量。血液與津液也有重要關係,彼此互相調節和轉化,以符合人體的需求。簡而言之,血液能否依存在體內,有賴五臟即心、肝、脾(胃)、肺、腎的相互協調,方能成事。

“頭腦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如果心不能維持充沛的供血量,就會影響我們的思考能力。”

他說,臨床上,一般出現血虛的症狀主因是失血過多或生血不足。前者是外傷、各部位出血或產後失血過多,新血未生;後者則是脾胃虛弱,使造血原料缺乏或久病傷血等。血虛症狀有眩暈、四肢麻木、心悸、視物不清、面唇淡白,爪甲不華等。這些症狀都可經中藥來調理和改善,例如當歸、黃耆、黨參、阿膠等。

冠心病患者多有氣虛

中醫師李凱亮披露,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臨床治療冠心病多以活血化瘀藥來治療。後來,醫家發現,單靠活血化瘀藥來治療冠心病只在初期有效,但時間一長,其療效逐漸減弱。深入研究之後,發現相關患者多有氣虛夾雜血瘀,故應用補氣活血及活血化瘀法,雙管齊下,療效才較會理想。

“不少冠心病者有氣虛的主因一是本來體質就較虛弱,二是久病體虛,因此,醫家辨證時要更加留心。不過,也有些患者的體質壯實,會患病的導因是不注意飲食,生活方式不規律等,導致血液濃稠度高。這類患者一般也兼有痰濕、濕邪等證,因此在辨證與用藥方面更具難度。”

自觀舌象
預防心臟病

人每天晨起時,第一要事是先照鏡子,觀察自己的舌頭如何,特別是舌下的靜脈有無像蚯蚓般曲張或舌面上有沒有瘀點。由此可知道本身的心臟的健康情況如何,不失為簡單的預防方法。

中醫師李凱亮授招時說,心開竅於舌,意指心的生理和心理情況可由舌的變化中看出一二。例如患有冠心病者的舌頭顏色會較暗淡或暗紅,有些瘀斑,若其舌下的靜脈也會像蚯蚓那樣曲張,顯示其心臟的瘀血情況較嚴重。

同時,他們常會感到胸口悶痛,嚴重者還會出現呼吸不暢及胸骨後壓榨般的疼痛,原因是瘀血導致血脈不能暢通而引發如斯疼痛。

“通常,心臟有瘀血者面對的痛證會較為明顯,因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血瘀證多與氣有密切的關係,心肺氣虛無力行血或肝氣鬱滯不能暢行,都能導致血瘀,患者通常會出現胸脅悶痛、刺痛、呼吸不暢、唇舌色暗等症狀,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應用活血化瘀、理氣活血和補氣活血等治法治療,都能起著一定的療效。”(光明日報/良醫‧報導:黃秀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